不要让“别哭”,成为孩子心里的伤
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,哭闹宛如他们心灵的独特语言,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情感与需求。然而,“哭什么哭,有什么好哭的?”这般话语却时常从家长嘴边不假思索地蹦出。和润家庭教育的刘俊玲老师郑重提醒,这句看似平常无奇的言语,实则可能悄然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划下难以愈合的伤痕。
孩子的每一滴眼泪背后,都潜藏着深刻的缘由。或许是在奔跑嬉戏中不慎跌倒,身体的疼痛让泪水夺眶而出;或许是心爱的玩具被小伙伴抢走,满心的委屈急需宣泄;又或许是在努力尝试新事物时遭遇失败,沮丧的情绪如潮水般涌来。他们的哭泣,是向周围世界发出的求救信号,是渴望与他人建立情感桥梁的真挚呼唤。
刘俊玲老师强调,当家长简单粗暴地制止孩子哭泣时,本质上是在无情地否定孩子的内心感受。孩子会在懵懂中认为自己的情绪是不被认可的、是错误的,长此以往,他们会逐渐学会压抑内心的情感波澜,不敢再坦率地表达自我。这可能致使孩子性格逐渐内向,自信心悄然丧失,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心理问题。
从心理学的专业视角审视,情绪的顺畅表达与有效释放,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。倘若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被剥夺了哭泣的权利,那些负面情绪便无法找到宣泄的出口,只能在内心深处持续堆积,宛如一颗隐匿的定时炸弹,随时可能在未来的某个节点猛烈爆发。现实生活中,不乏一些成年人在面对生活的重压与挫折时,突然陷入情绪的崩溃深渊,追溯根源,很可能与他们童年时期被压抑的情绪紧密相连。
那么,孩子哭泣之时,家长究竟该如何正确应对呢?刘俊玲老师给出了专业的指导建议。首先,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与接纳。不妨蹲下身来,用轻柔温和的语气询问孩子哭泣的缘由,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关注、被珍视。比如,当孩子因为摔倒而哭泣时,家长可以蹲下,轻轻抚摸孩子受伤的部位,关切地问:“宝贝,是不是摔疼啦?告诉妈妈/爸爸是怎么摔倒的。”
接着,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,切不可随意打断。让孩子毫无保留地将内心的委屈、痛苦和困惑倾诉出来,这是帮助他们梳理情绪的关键环节。待孩子情绪稍有平复,家长再与他们共同分析问题,探寻解决之道。就像孩子因为和小伙伴吵架而哭泣,家长可以先给予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,待孩子情绪稳定一些后,耐心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,然后逐步引导孩子思考如何与小伙伴重归于好,助力他们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。
在家庭教育中,家长的每一句话、每一个举动都如同播撒在孩子心田的种子,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生根发芽。像“哭什么哭,有什么好哭的?”这样的忌语,看似微不足道,却可能对孩子的成长轨迹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。
和润家庭教育始终倡导家长们摒弃这类伤害性的话语,用爱与耐心精心呵护孩子的心灵花园。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,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理解、支持与关爱的家庭环境。让孩子在这样温暖的氛围里,能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绪,勇敢地面对成长中的种种挑战,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,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光彩,为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