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寻家庭教育核心 —— 看见、理解孩子的成长密钥
在家庭教育的漫漫长路中,支持与帮助孩子成长并非易事,其背后蕴含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逻辑:身为家长,必须真正“看见”孩子,深刻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,并且高度在意孩子内心最珍视的部分。
和润家庭教育的李义勇老师深知家长们在育儿过程中的艰辛与挑战。许多家长整日都在思索如何督促孩子上学、怎样与孩子有效沟通、用何种方式给予孩子帮助,这些出发点固然没错,但往往事与愿违,家长们在忙碌中与孩子渐行渐远。因为在孩子的眼中和心底,自己仿佛是一座孤岛,未被父母真正地关注和理解。
李义勇老师指出,当孩子表达自身感受时,比如孩子说“我很累”,家长绝不能简单敷衍。首先应仔细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,也许他们外表看似疲倦,又或许内心的疲惫并未完全显现在脸上。此时,家长若只是轻飘飘地回应一句“累了就休息一下,再去学校”,那无疑是隔靴搔痒,对孩子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安慰作用。毕竟每个孩子口中的“累”都有着独特的缘由,恰似成年人感慨生活疲惫,其背后可能是难以言表的复杂情绪,也可能是现实中遭遇的种种沉重压力与负担。
那么,家长究竟该如何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呢?李义勇老师在此倡导家长坚持为孩子做成长觉察记录,这并非普通的记录,而是有着一套系统的方法。
其一,详实记录孩子说过的话语以及他们的行为表现。例如,当孩子放学回家说“学校像监狱,我很厌烦这样的生活”时,家长要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,切不可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评判。
其二,认真回顾在以往与孩子的交流中,他们是否提及过关于学校的其他内容。像孩子可能曾抱怨学校缺乏基本自由,写作业时不能随意抬头、不能与同学交谈,教室外设有高高的护栏,上卫生间时间紧张,稍有不慎违反规定还会受到惩罚等等,这些信息都可能成为理解孩子当下感受的关键线索。
其三,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,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。想象自己处于孩子所描述的学校环境中,会产生怎样的感受,内心又会有哪些想法涌现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。
其四,反思自己在孩子表达感受和想法时的回应方式。是否一味地讲大道理,或者习惯性地拿其他孩子作比较,又或者将孩子的问题视为小事而未加重视,表面上看似在共情,实则并未触及孩子的真实情感。
其五,家长需要敏锐觉察自身的哪些话题或行为容易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。比如,见孩子情绪稳定就立刻提及学习,孩子刚有上学意愿就急忙安排补课,孩子玩游戏正酣时却要求其下楼散步,孩子不出门就焦虑万分,孩子未按时睡觉便心急如焚,甚至在孩子房门外偷听动静。这些行为都可能成为亲子关系中的“雷区”,破坏家庭氛围的和谐。
在家庭教育中,只有家长遵循这样的步骤,持之以恒地记录与觉察,才能逐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,进而找到帮助孩子成长的有效途径。和润家庭教育的李义勇老师始终强调,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,而这一关系的基石便是家长对孩子的理解与关爱。只有真正做到“看见”孩子,才能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他们最有力的支持与引导,帮助孩子健康、快乐地成长,让家庭成为孩子心灵的温暖港湾。
总之,家长们肩负着家庭教育的重任,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,应摒弃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,借鉴李义勇老师的专业建议,以耐心、细心和爱心去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,为孩子的成长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。